检测战舰损坏程度的核心在于观察舰船状态界面、战斗报告分析以及维修资源消耗情况。战舰损坏会直接影响其战斗效能,具体表现为火力输出下降、移动速度减缓或特定系统功能失效。通过舰船管理界面的结构值百分比可直观判断整体损伤程度,数值越低代表损伤越严重。结构值归零时战舰将完全损毁,需重新建造。
装甲系统的损伤需单独检查,进入舰船强化界面可查看护甲值与能量抗性衰减比例。若护甲值低于初始值的70%,则需优先修复以避免战斗中被敌方火力穿透。能量抗性衰减会导致舰船对能量武器防御能力显著下降,尤其在对抗离子炮或脉冲武器时更为明显。动力系统损坏会降低曲率速度,可通过对比航行日志中的历史数据判断衰减幅度。
战斗报告是分析功能性损伤的关键依据。每次战斗结束后,系统生成的详细战报会记录各武器系统命中率、伤害输出效率及被命中部位。主武器系统命中率下降超过15%或单发伤害衰减超过10%,通常表明武器模块已受损。支援型战舰的维修无人机投放效率或锁定速度降低,则反映指挥系统存在故障。
维修资源的消耗量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。轻型护卫舰完全修复通常消耗基础金属300-500单位,而巡洋舰需2000单位以上金属与200单位晶体。若维修资源需求突然增加20%可能意味着舰船存在隐性损伤。科研型工程舰的自动检测功能可识别这类问题,但需消耗额外技术值进行深度扫描。定期使用工程舰维护设施对接能提前发现潜在故障。
组建包含受损战舰的小型编队,攻击1-2级野怪并记录战斗数据。对比受损前后的DPS(每秒伤害)、承伤时间等参数变化,可量化评估损伤影响。测试时建议关闭自动维修功能,避免数据干扰。若测试结果显示综合性能下降超过5%,则该舰船需立即进入船坞进行全面检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