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矿作为资源争夺的核心区域,其布阵需要兼顾防御强度与资源产出效率。基础布局应采用环形防御结构,将主城置于中心偏后位置,外围依次布置防空炮、榴弹炮和反坦克单位,形成三层火力网。关键点在于防空炮必须覆盖全矿区,优先升级至5级以应对空中威胁;同时每个资源点需配备至少1个轻型坦克单位机动协防,防止敌方特种兵渗透。资源建筑应分散布置在防御圈内侧,避免集中摆放导致被范围武器一次性摧毁。
中期发展阶段需根据战场形势调整兵力配比。若敌方以装甲部队为主,需在西北和东南方向增加反坦克炮密度,并将部分榴弹炮替换为穿甲弹单位;若面临空军压制,则要强化中部防空集群,适当减少地面部队数量。资源采集应优先保证石油和钢铁的均衡产出,避免单一资源过剩而影响兵种升级节奏。每个矿区需保留1-2个快速反应部队,建议使用装甲车与火箭炮混编,便于应对突发袭击。
后期决战阶段的核心在于指挥链的完整性。所有防御塔必须接入统一指挥系统,确保能同步执行集火指令。重型坦克应呈楔形部署在东部隘口,配合自行火炮形成反冲锋阵地;西侧丘陵地带需布置伪装网和反侦察单位,干扰敌方卫星定位。资源建筑要逐步转换为地下设施,地表仅保留诱饵建筑。特别注意保持至少30%的预备队兵力,用于填补防线缺口或实施战术反击。
补给线路的规划直接影响布阵可持续性。必须建立两条以上隐蔽补给通道,连接各资源点和兵营,路线要避开常规行军路径。运输车队需配备防空装甲,并在关键节点设置临时维修站。电力供应建议采用分布式电网,每个防御区域独立运作,避免因局部瘫痪导致整体失效。医疗站要靠近前线但不在火力覆盖范围内,确保伤兵周转效率。
建议在非高峰时段进行压力测试,模拟不同兵种组合的进攻效果。观察点应设置在防线外300-500米处,提前预警敌方主力动向。所有防御单位必须设定优先攻击顺序,通常按照侦察单位→炮兵→主战坦克的序列进行自动锁定。定期调整地雷区和障碍物布局,防止敌方摸清规律。保持至少三个备用布阵方案,根据战场变化快速切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