驱护队的生存能力提升核心在于舰船选择、技术点分配、编队策略以及装备搭配。优先选择具有高闪避或护甲加成的舰船,如斗牛级防御型或阋神星装甲型,这些舰船的基础属性更适合承担前排抗伤任务。技术点分配应优先强化武器系统的命中与伤害,随后补充动力系统的闪避或能源系统的护甲值,确保输出与生存的平衡。编队时需注意前后排站位,避免将低护甲舰船暴露在敌方火力范围内。装备选择以提升闪避率或护甲值的模块为主,部分特殊装备可提供区域防空或维修支援能力。
技术点的精细化分配是提升生存能力的关键。对于斗牛级防御型,建议优先点满武器系统的伤害与冷却缩减,随后将剩余技术点分配给动力系统的闪避率提升。阋神星装甲型则需优先强化护甲值与结构值,其次补充武器系统的命中率。支援型舰船如谷神星维修型应专注维修无人机的强化,提升舰队整体续航能力。技术点的分配需避免平均投入,集中强化核心属性才能最大化生存效率。
常规情况下,驱护队应保持3-4艘抗伤舰船在前排,2-3艘输出舰船居中,后排布置支援型舰船。面对高爆发敌方舰队时,可增加前排抗伤舰船比例,并利用曲率航行快速接近或撤离。区域防空型舰船如枪骑兵防空型应布置在中排,确保覆盖全舰队的防空需求。编队人口分配需合理,避免因过度堆砌高人口舰船导致整体灵活性下降。
抗伤舰船推荐搭载护甲增强模块或闪避强化模块,输出舰船可选择武器冷却缩减或伤害提升模块。支援型舰船必须配备维修无人机强化模块,提升维修效率。部分特殊模块如信息链增强装置可提升全队命中率,间接降低敌方输出效率。装备强化需与舰船定位严格匹配,避免出现功能冲突或属性浪费。
实战中需注意敌方舰队构成与战术意图。针对以舰载机为主的敌方舰队,应优先部署区域防空型舰船并强化对空火力。面对高护甲敌方舰队时,可调整输出舰船为能量伤害类型,绕过护甲直接打击结构值。及时利用侦查舰队获取敌方动向,提前调整编队配置与站位,避免陷入被动。战术撤退与集火指令的合理运用可显著降低战损,保存舰队实力。
长期养成方向应聚焦于舰船蓝图的研究与强化。优先解锁抗伤型舰船的进阶型号,如斗牛级防御型的装甲强化子型号。技术档案的研究需集中投入核心舰船,避免分散资源。定期参与协议任务获取强化材料,逐步提升舰队整体强度。同盟协作可共享资源与战术经验,加速养成效率。生存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需在舰船、技术、编队与战术层面持续优化。